作者:陳具才 來源:本站原創
發布/更新時間:2012-02-15 15:26:52

【按】 拙文4000多字,曾投《時代教育》,窘于1500元版面費而作罷。轉投北師大《中國基礎教育》(雙月刊),沒想到一不要版面費,二給了150元稿費,三安排了整整四個大版,在2011年第5期發表了。
關于農村學校布局調整的再思考
甘肅省渭源縣第一中學 陳具才
【摘 要】本文通過對我國實施中小學布局調整的現實性和必要性的論證,對開始調整以來產生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的揭示,重新思考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提出實事求是的調整對策和支持多元辦學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學校 布局調整 現實性和必要性 矛盾和問題 對策和建議
一、現實性和必要性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由于農村學齡人口的減少,原來的“哪里有炊煙,哪里就有學校”的校點布局導致了有限的教育資源的浪費。因此,國家從2001年起開始提出對農村教育資源進行整合,摒棄了過去“村村辦學”的方式,對臨近的學校進行資源合并,并力推寄宿制學校建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撤點并校”。
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是國家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千家萬戶,維系國計民生,關系社會和諧穩定。學校布局調整決不是簡單的撤并、聯辦,它是教育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重要步驟。這種調整和優化配置,不僅涉及學校、教師和學生等教育資源的遷移,也涉及到家庭和社會的利益格局的變化,而且還涉及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等。因此,要使學校布局調整順利進行,必須從根源上把握其內在動因。
一是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城鎮化是國家發展的基本戰略。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到縣城甚至外市外省務工的人越來越多,農村人口越來越少。一些到城里打工的學生家長,賺錢后在城市買房或者租屋,便將孩子接到教學條件更為優越的城里學校就讀,甚至把戶口也轉到城里。因此,撤點并校是城鎮化大趨勢的必然產物。
二是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我國長期以來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這項數十年持之以恒政策的落實,使學齡兒童在經歷了顯著增加到穩定保持階段后,呈現逐漸減少的局勢,造成學生生源嚴重不足。部分村小難以為繼,有的村小基本上開不起班,能開班的也只有幾名學生。教育資源極度匱乏,學校在艱難地支撐著。
三是農村學校師資的薄弱與閑置。農村學校的教學力量本來就相對薄弱,不少老師一天要教幾個年級、多個科目。很多農村讀書的孩子,因為缺乏英語老師而沒有學習英語,讀中學后形成了和城里學生的先天差距,也給中學英語教學帶來了極大不便。農村教師無法合理配置,同時不少學校由生源稀少導致了教師閑置。與其如此,還不如集中起來,加大對城鎮學校的建設力度,讓師資、教學資源配置更加集中優化。
四是城鎮學校的資源優勢。處于縣城學校,師資較充足,教學設備較好,教育質量較高,學生資源也較多。形成了與農村學校的鮮明對比,有悖于當前竭力強調的“教育公平”原則。
五是國家的大量投入無法滿足每個學校的實際需求。國家對教育的投入是非常大的,但大部分的資金主要用于危房改造和新建學校。由于農村小學點多面廣,資金流向不集中,有限的資金未能集中使用,投資大但效果不佳。有的學校剛剛新建,又因無生源而關門,造成投入的極大浪費。大部分學校對教育現代化硬件投入更是力不從心,致使學校電腦、儀器、圖書等設備更新緩慢,數量不足,只能低水平維持。同時,國家直撥公用經費用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切實保證了學生讀完九年義務教育。但國家撥付公用經費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學生人數。學校所處位置越偏遠,學生就越少,這樣,下撥的公用經費也就越少,這些地處偏遠的村小就難以正常運轉了。
二、矛盾和問題
積極推進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適當集中辦學,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教學效益,本來就是無可非議,很有必要的。但若不顧當地實際情況,盲目搞集中辦學,不切實際地濫撤并,會造成大量學生上學難,導致大量原有教育資源閑置,而且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家長的經濟負擔,引發一系列矛盾和問題。
一是上學苦、上學遠、上學險。
寄宿就讀的小學生年紀尚小,生活能力差,自護自救的能力更差。孩子生活難自理,獨自洗衣服,獨自買菜,獨自做飯,自我照顧。有的不會自己洗臉、穿衣服,更不會洗衣服,有的半夜尿床或睡覺時常會因踢開被子而著涼感冒,這令家長非常擔憂。也致使學生心理壓力過大,造成厭學情緒或心理問題。
學生家庭離校較遠,有的相隔一、二十里,甚至更遠,周末步行從學;丶,一趟要兩三個小時,黃昏時間獨要自走在山路上……而鄉下又缺乏理想的交通工具,村、鎮之間沒有公交車。有的孩子到城鎮就讀,周末往返全靠村里的“摩的”接送。讓孩子乘坐“三無黑車”,便成了農村家長的無奈選擇。有的“摩的”安全意識淡薄,甚至搭乘三四個孩子。
因此,小學生住校風險大,化解風險的成本自然就高。同時,上學難,會造成有的農民的孩子不得不輟學。
二是爆滿與蕭瑟并存,城鄉學校分化。
過快的撤點并校讓一些農村小學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到縣城讀書,導致農村小學的學生越來越少,農村小學教學質量就會下降;而教育質量越下降,流失的孩子就越多,農村的學校就越辦不下去,日顯荒涼。教室里空蕩得有些蕭瑟,校舍閑置,資源浪費,無人問津。
與農村學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縣城學校的教室和操場塞得滿滿當當。也有許多農村未撤并學校的學生轉進縣城學校,勢頭不減?h城學校雖然學生人數陡增,但經費狀況并未跟著改觀,導致配套設施和后勤服務跟不上。另外,一個班六七十名學生,也讓教師的教學管理壓力大為增加。
城鎮和農村學校的興衰對比日漸強烈,在學生人數方面,縣城小學成了“巨無霸”,而農村小學不斷萎縮。
三是增加家長負擔。
普九以來,農村的孩子都能夠接受普九義務教育,讀完初中,一大部分孩子能夠升上高中、中職、中專,許多孩子都考上了大學。廣大農民心滿意足,從內心感到高興。然而,由于“撤并”和“優化”,學生被迫轉校寄宿就讀,在伙食費、交通費等方面的開支明顯增加了,這無形之中增加了農民負擔。隨著進縣城讀書孩子的增多,縣城的租房價連年飆升,使部分欲陪讀的家長望而卻步。
以上這些問題的出現,造成了一些邊遠山區、貧困地區農民群眾子女上學的不便,違背了布局調整的初衷,需要認真加以解決。
三、對策:布局調整要實事求是
2007年,就網友反映布局調整導致部分學生上學難的問題,教育部在回復中要求:今后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要按照實事求是、穩步推進、方便就學的原則實施。農村小學和教學點的調整,要在保證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進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區仍須保留必要的小學和教學點,防止因過度調整造成學生失學、輟學和上學難問題。
教育部承認,在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過程中,有的地方在工作中存在簡單化和“一刀切”情況,脫離當地實際,撤銷了一些交通不便地區的小學和教學點,造成新的上學難;有的地方盲目追求調整的速度,造成一些學校大班額現象嚴重,教學質量和師生安全難以保證;有的地方寄宿制學校建設滯后,學生食宿條件較差,生活費用超出當地群眾的承受能力,增加了農民負擔;有的地方對布局調整后的學校處置不善,造成原有教育資源的浪費和流失等。
因此,針對農村學校“撤并”后產生的“上學難”等一系列問題,有關部門應根據當地實際,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以“實事求是,方便就學”的原則進行撤并,千萬不可盲目跟進、照搬,否則得不償失。
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做到精心謀劃,廣泛論證,講求科學、注意方法,做到統籌兼顧、合理安排,穩步推進。要充分考慮各地區、各學校的實際情況,對一些具備調整條件的村小或教學點要進行合并,整合教育教學資源;不具備條件的要暫時予以保留,可放開學籍管理限制,讓家長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擇校,待其自行“淘汰”,不可強行撤并,更不可搞“一刀切”。特別是一些比較偏僻、經濟落后的山區,撤并之前一定要做好調研、論證,成熟一個,撤并一個。切忌追求速度,決不能以犧牲學生就學、降低普及程度為代價來調整學校布局。
要深入調查研究,從關心愛護農民的孩子出發,從減輕農民的負擔出發,該保留的要保留。應當謹慎處理好三對關系:一是大與小的關系,二是遠與近的關系,三是質與量的關系。例如,“三有”村校(有校舍、有師資,有生源)不要撤并;邊遠村校不要撤并,以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群眾強烈要求保留的要保留,許多農民的孩子要求不高,只要有書讀就行,有書讀比沒有書讀要好得多。
要取得當地群眾、家長對撤點并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可視具體情況把握以下原則:一是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跟村民充分耐心地做工作,取得大部分村民同意后,方可進行學校撤并。二是距中心;蜞徑逍W不超過3公里,步行不超過半小時的教學點可撤并;三是隔年招生或復式教學每班不足5人的可撤并;四是校舍條件太差,生源極小的可撤并;五是群眾強烈要求撤并的教學點可立即撤并;六是可采取先并高年級,而將低年級保留在原來的教學點就讀,再逐漸撤并的做法。七是受政策影響,無價值保留的可撤并(如庫區移民、生態移民等);八是初中學校的撤并主要是遵循“做大規模、整合資源、集中投入、優化環境、提高效益、實現低成本運行、高效運行、高效益產出,形成初中教育的支撐點”去進行。
四、建議:支持農村多元辦學模式
一是探索解決山區學校的輻射能力受地理條件制約的辦法,嘗試一校多點的模式,兼顧中心與邊遠,既改善生源集中區的學校建設,又考慮反向投資,采取補點的方式在邊遠山區建立教學網點,保證邊緣區的適齡兒童能分享教育資源。
二是建議國家投入更多資源來建設鄉村小學和教學點教師隊伍,培訓師資提升教學質量。比如師資的循環流動,反向激勵機制,鼓勵優秀教師到邊遠校點工作,優先提供晉級、培訓的機會,增加邊遠地區補貼等。在一校多點的管理模式下,建議教師編制實行動態管理,促進中心校與教學點教師之間的交流。
三是建議教育主管部門支持地方多元的辦學模式,承認或支持民辦村校,引進、鼓勵社會力量對邊遠山區校點進行資源投入,共同促進農村邊遠地區基礎教育的發展。多元辦學模式可以緩解資源壓力和矛盾,方便學生就近入學,對質量好的民辦村校,建議政府給予政策和資源上的支持,比如‘兩免一補’。
實現基礎教育資源“整體優化、合理布局、協調發展”的目標,這既是歷史賦予的重任,更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教育的神圣使命。要實現這一目標,任重而道遠,它需要我們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總結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