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具才 來源:本站原創
發布/更新時間:2017-05-11 07:33:48
上好課是教師的天職
陳具才
上好每一節課,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的義務,也是我們每天必須思考的問題,更是學生、家長乃至社會評價一個教師的主要標準甚至是唯一依據。對教師來說,上好課是最基本、最普通、也最重要的工作。怎樣上好一節課?這里包含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怎樣的課才是一節好課,二是怎樣做才能上好一節課。
一、怎樣的課才能算一堂好課呢?
實際上,這是教學評價的問題。所謂好課,其實質是對預期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圓滿完成。無論教學思想如何更新,教學內容如何改革,最終都要落實在課堂的教學效果上。如果課堂教學沒有成效,或收效甚微,那么一切教學改革的目標都會落空。真正的好課,應該是傳授的知識符合學生的接受程度,課堂信息量大,能夠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真正意義上的研究性學習。
我國教育界權威專家、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葉瀾女士認為,一堂好課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現在五個方面:
1.有意義的課——扎實的課
有意義的課,它首先應該是一節立足于實際、學有所獲的課,換句話說,也就是扎實的課。學生的學習,初步的意義是他學到了新的知識;進一步的意義是鍛煉了他的能力;往前發展,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再發展一步,是他越來越會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如果一切都很順,教師講的東西都是學生早就熟知的,連初步的意義都沒有,那你何必再上這節課呢?
2.有效率的課——充實的課
有效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受益面的大小,一節課下來,確保課堂上沒有學生是“局外人”,沒有學生被“邊緣化”;二是效率的高低,即學生得益的多少,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力爭所有學生受益達到最大化。
教學策略的運用、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流程的設計等等都應立足于“有效”,著眼于“高效”。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能夠圍繞學生各自已有的經驗和未來發展的不同需求展開。整個過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學生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從這個意義上,這節課應該是充實的課。
3.生成性的課——豐實的課
一節課不完全是預先設計好的,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的生成,這樣的課可稱為豐實的課。
教師課堂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通過自己的教學活動,使得課前預設的不同維度的教學目標一一達成。然而,課堂的價值和魅力遠不止于此。因為,一堂課不應也無法完全是預設內容的再現。課堂上有師生、生生的互動過程,有思維的碰撞,有心靈的溝通,有智慧的啟迪。這樣的課上,教學內容在保持相對確定的同時,卻有著更多的變數,有時是教師的有意延伸拓展,有時則是學生無意的“節外生枝”。就在這相互碰撞、相互沖突、相互砥礪的過程中,必然會有新的問題顯露,新的認知矛盾產生,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發現。在這樣的課上,學生自然會既有計劃內的收獲,又有計劃外的得益。課堂教學既有“有心栽花”的繁花似錦,又有“無心插柳”的岸柳成蔭。
4.常態下的課——平實的課
在我看來,公開課、觀摩課,其實質都是“展示課”。但我要告誡老師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不管是誰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長、市長,你都要旁若無人,目無他人。你是為孩子、為學生上課,不是給聽課的人表演。有人聽課或無人聽課,提前通知聽課或推門聽課,你的課該怎樣上,就應怎樣上。這種平平常常、實實在在的課,是平時經常上的課,而不是有多人幫著準備,然后才能上的課。
不要刻意求新,不要一味求活,首先要在求真、求實上見功夫。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包括身心特點,認知水平,發展需求等),精心組織和開展切實有效的教學活動(講授、提問、討論、質疑、小組合作、個別點撥等等),尋求學生在知識的累積、能力的提升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等方面都有實實在在的收獲。
5.待完善的課——真實的課
課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課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實的就會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實的一個指標。公開課、觀摩課要上成是沒有一點點問題的,那么這個預設的目標本身就是錯誤的,這樣的預設給教師增加很多心理壓力,最后的效果往往是華而不實。
上課做到扎實、充實、豐實、平實、真實,說起來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來卻很難。但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追求過程中,教師的專業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來,同時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學作為一個創造過程的全部歡樂和智慧的體驗”。
二、教師怎樣才能上好一節課?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想上好一節課,必須要了解導致課堂教學低效或無效的一些主要原因。如:上課不準備或者準備不充分,踩著西瓜皮,滑到那里算那里,這樣的課很難有效果;再如,學科功力不夠,自己都不懂或懂得不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上好課的;教學能力差,肚子里東西倒不出,課堂管不住,教學自然無效果;還有,一節課設定的內容太難——學生接受不了,內容太易——學生本來就懂或者不講就懂,內容太少——學生受益不多,內容太多——食多不化,總之,內容不當,教學效果一定打折扣。其他如教學目標不切實際;老師無魅力,學生學習無興趣;作業布置沒有針對性;事后補救不及時,輔導沒跟上等等,都可能使課堂教學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那么,教師怎樣做才能上好一節課呢?也就是說上好一節課應該注意什么呢?
1.充分的課前準備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條件
備課不光是寫教案,課前的一切準備工作都稱為備課。如:熟悉材料,研究新課標,收集素材,查閱有關資料,了解學情,準備教具,課前實驗,選擇教法、學法、設計習題,等等。備課是加強教學的計劃性、科學性和實效性,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重要環節。你備好了課,不一定能上好課,但是你要想上好課,卻必須要備好課。教案是所有課前準備工作的集中書面呈現,它使得你的準備更充分、更完善。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是青年教師,還是老教師,都需要寫教案,無一例外。
2.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
教師的教學能力在課堂上的表現就是教學基本功。如果沒有較強的基本教學能力,即使教學目標確定得再合理,教學內容再科學,教學手段再先進,也無法產生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效益。
教師的教學能力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課堂駕御能力
教師應能較好地對課堂教學進行組織、管理和監控,根據課堂上不同的情況調節課堂教學節奏,教學容量適當,教學結構清楚,時間安排合理,具備課堂應變素質。課堂駕御能力不僅僅是管好學生的課堂紀律,還有通過夸張的肢體動作、課堂節奏的調節、抑揚頓挫的聲調等手段來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不知不覺地投入到學習的氛圍中去!
(2)組織教學能力
組織教學要貫穿于一堂課始末。要不斷向學生提出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并適當改換教學方式刺激學生,使學生有較持久的注意力和新鮮感,以便進行有效教學。
(3)語言表達能力
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科學、深刻、精練、簡明、生動、形象、幽默、風趣、親切、自然,充滿情和意,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勵和鼓舞。同樣的文字內容,同樣的教材,從不同老師嘴中說出,其效果往往大相徑庭。
(4)輔助手段運用能力
輔助手段有板書、教具和多媒體等。
3.良好的教學技藝是上好一節課的重要保證
(1)提高課堂提問質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積極思考
第一,難度適中。所提的問題應是學生“跳一跳能夠得著”的。由于學生的水平是有差異的,因此,在照顧大多數的前提下,還應考慮“兩頭”的學生,特別是學困生,要盡量讓他們也能“夠得著”。
第二,富有啟發性。提出的問題要有價值、有意義、有趣味,使學生感到值得思考,愿意思考。盡量少提直接讀課本上的內容就能回答的問題;不要只簡單提“對不對”“是不是”之類的問題,而應多提“怎么樣”“為什么”等需要思考的問題。
第三,盡量避免齊答式提問,這樣的提問看起來熱熱鬧鬧,實質上掩蓋了學生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2)優化課堂活動設計,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意識
第一,盡量提供機會。課堂上應多設計學生動口、動手的環節。能讓學生說的內容,教師不要代勞。比如,回顧上一節課所學的內容;對本節將要學習的內容已經知道了多少,想要知道什么;對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有什么疑問、不同見解或聯想、感想等。
第二,提出明確要求。說什么、做什么,怎么說、怎么做,應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使學生有說、有做,會說、能做。
第三,教師千萬不要吝嗇贊賞的語言。
(3)重視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
師生互動并不在于課堂的“熱鬧”。老師講課時所引發的學生的喜怒哀樂,或低頭、或皺眉,或沉思,或雀躍,這是互動;學生對老師講課內容的認同和呼應,師生之間對教學內容的共識和探討,也是互動。老師出色的講述給學生留下的思考和回味,這也是互動。
(4)注重作業批改及課后輔導,做好課后反思
真正把課堂落到實處,課后還有很多工作要求我們去做。比如認真及時批改作業,根據作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后,及時找學生談話,把問題幫助學生解決掉。還有,課后再想一想,這節課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沒有做到位,下一節課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改進。
4.重視知識的積累和更新是上好一節課的必要條件
“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這樣的要求早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了,一桶水如果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所以,教師的桶里應該源源不斷地注水才行,F在的學生見多識廣,思維活躍,想到的問題特別多。因此,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廣泛涉獵,做個學生問不“倒”的老師。只有多讀書,多學習,多研究,經常進行自我充電,我們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持續性地講好課。教材只是工具,只有當教師擁有淵博的知識,將其深入淺出地加以運用時,才有可能將死板的教科書變成激勵學生走向成功彼岸的橋梁。
最后,希望我們廣大教師以廣博的知識教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影響人,以執著的信念引導人。在完成教育教學使命的同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ㄕf明:本文系2017.5.10陳具才在渭源縣初中第二屆地理、第五屆語文優質課競賽·觀摩·評價·研討·培訓活動上的專題報告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