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俊珊 來源:程俊珊的博客
發布/更新時間:2019-12-30 10:03:42
一、渭源歷史名人薈萃
1.封衡:字君達, 號青牛道士,生于東漢末年公元 (約116)年左右,三國時魏國隴西郡首陽縣(今渭源路園鎮東灣村)。童年修道在鳥鼠山,常騎青牛深入山野,采集野藥,用品字泉水配制丹、丸、散劑等奇效良藥,對求醫者,配藥針療,藥到病除,立見成效,從不要報酬。深受渭河源頭黎民百姓的愛戴,稱他為“神醫”,在縣城建有“藥王廟”,長期敬仰和貢奉。
青牛道士者乃東漢名醫封衡。他是我國東漢末年從隴上走出的醫學家,他創造的養生之道頗具科學性,在當時極受漢獻帝和曹操的賞識,為祖國傳統養生醫學奠定了基礎。封衡是華夏民族引以自豪的古代科學家。封衡一生飽讀詩書,精研醫典,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與華佗、葛洪、李時珍、皇甫謐等堪稱中華十大名醫之一,深受時人的贊許和愛戴,曾留下許多神奇的佳話。
鳥鼠山是我國豐富的中藥材產地。封衡就在這幽靜清雅, 崢嶸萬狀的山中學道習醫, 踏晨露上山采藥, 披星月崖洞研醫, 精心研制丹、丸、散等奇效良藥。有疾求醫者, 即取腰間竹管內的藥物治療, 藥到疾除, 不取任何報酬。他高明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 贏得當地漢、羌各族人民的愛戴和崇敬, 譽為 “神醫”。
封衡精于老莊之學,掌握了一套不同凡響的養性之道。善醫藥、針灸,常騎青牛,云游四海,為民療疾,然后飄然而去,歸隱故鄉渭源鳥鼠山。封衡有一顆熱愛家鄉、熱愛父老鄉親的赤子之心,在年齡接近百歲時,回到了家鄉。據傳,封衡活百多歲而卒(220年)。
武帝屢下詔征,皆稱病不就,終身不仕。中年患風痹,乃鉆研醫學,專心著作,著有針灸學專著《針灸甲乙經》,總結了晉以前的針灸學成就。史學著作有《帝王世紀》、《高士傳》、《烈女傳》、《玄晏春秋》等。封衡精老莊之學,善醫藥、針灸。著有《容成養氣術》《靈寶衛生經》《墨隱形法》,為祖國養性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王嘉:字子年,生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秦,渭源人。生年不詳,卒于公元309年。王嘉作為志怪小說的創始人之一,則是因為他所撰的《拾遺記》十卷。
他舉止率意,相貌丑陋,外觀似乎先天不足,而內心聰明睿智。王嘉具有道家辟谷的特異功能,不食人間五谷雜糧,僅靠吸收太空真氣而維持生命。隱居在東陽谷,在石崖上鑿洞居住。
西晉末年發生戰亂,王嘉棄其徒遷隱終南山,結草廬而居。他的弟子們又尋跡來到深山追隨他。于是他又遷隱于倒虎山。苻堅屢次要他出山作官,他都沒有答應,公候以下官人都親自前往參拜,崇尚他的思想學說并尊之為師。凡是向他請教當世之事,他都隨問而答。說話好用譬喻,好像開玩笑。說起尚未發生的事,用詞如讖語,初聽預言,人少有能明白的,過后所說的話都能應驗。
凡是誠心拜訪他的人,他便接見,不誠心的他隱身不見。姚萇入長安,按苻堅的舊例禮遇王嘉,并逼迫王嘉跟隨自己,有事都向他咨詢。姚萇與苻登對峙,于是殺掉了王嘉。苻登聽說王嘉被殺死,設壇為他哭祭,追贈他為太師,謚號“文”。等到姚萇死后,他的兒子姚興(字子略)才殺掉苻登。王嘉死的那一天,有人在隴西一帶見到他所撰《牽三歌讖》一書。書中所預言的事,過后都應驗了。這本書好多世還流傳著。他又著了《拾遺記》十卷,所記之事大多離奇古怪,至今存于世。
以上是《晉書·王嘉傳》的大概內容,有一定的夸張和神話的成分,基本勾畫出了王嘉的生命軌跡。王嘉所造《牽三歌讖》今已不存,估計是些有韻的讖語的匯集。魯迅先生在他的《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傳新云《拾遺錄》者,蓋即今記,前者有蕭綺序言出本十九卷,二百二十篇,當苻秦之季,典章散滅,此書亦多有亡,綺更刪繁存實,合為一部,凡十卷。今書前九卷起庖犧訖東晉。末卷則昆侖等九仙山,與事所謂事訖西晉之末者稍不同。其文筆頗靡麗,而事皆誕謾無實……”
《拾遺記》的思想內容,與當時其他志怪小說一樣,既有消極的,也有不少具有積極意義。由于王嘉本人就是個方士,這些作品中,宣揚道教神仙思想的,更多一些。例如《趙高》一篇。就宣揚人死可以成仙升天的思想!堆ο摹芬黄,宣揚的是讖語的靈驗:
《拾遺記》中的小說,還有一些是暴露社會黑暗,鞭笞統治者的。如《怨碑》:“昔始皇為冢,劍天下瑰異,生殉工人。傾遠方奇寶于冢中……昔生埋工人于冢內至被開時皆不死。工人于冢內琢石為龍鳳仙人之像,及作碑文辭贊。漢初,發此冢,驗諸史傳,皆無列仙龍鳳之制,則知生埋匠人之所作也。后人更寫此碑文,而辭多怨苦之言,乃謂為‘怨碑’”。
這看似荒誕不稽的故事,表現了統治者的殘暴和人民群眾的怨憤。
另外,《趙夫人三絕》《翔風》等篇,還對統治者貪婪奢侈和玩弄婦女的丑惡行徑進行了譴責,對那些被侮辱被損害的婦女的悲慘命運給予了深切的同情。
有些作品,表現了人民群眾對歷史上的愛國者或正義之士的懷念,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所錄之《洞庭山》。
《拾遺記》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是有一定的地位!妒斑z記》中的許多作品,已有了較為完整的故事情節,又有了人物形象描寫,具有了短篇小說的規模。王嘉是甘肅省范圍內繼皇甫謐之后的第二位小說家,所以,王嘉可以說是甘肅小說界的開山祖之一,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也有一席之地。他無疑是渭源歷史上最出色的人物之一。
3.李安:字玄德。渭源西鄉(今慶坪鎮)人。他的父親李蔚是北周朔、燕、恒三州刺史,封為襄武公。李安生得體貌修美,儀容超人,擅長武藝。北周天和年間開始承襲父爵在北周做官,封爵為儀同少師。他的弟弟李哲同朝為官。
北周帝室宇文氏與朝中掌權的丞相楊堅矛盾日益尖銳,隋公楊堅去代北周宇文氏政權,李安大受楊堅寵愛。
李安后來一路升遷,位高秩厚,公元581年任命內史侍郎,后為尚書左丞,黃門侍郎,后來隋朝伐陳時,李安任越國公楊素的司馬,行軍總管等職,率軍破敵,立有重勛。做到隋上大將軍,授郢州、鄧州刺史,此后又授左右將軍,封李安、李悊為上柱國。他的弟弟李悊又被加封順陽郡公。李安52歲辭世。
據《隋書》所記,李安終因告密叔父而“悲愧交懷,噓欷悲感,疾甚而卒”。李悊后來“坐事除名,配發嶺南,道卒”。李悊有子名李瑗,唐高祖武德年間曾被封為廬江郡王。
李安生有數子。長子李瓊承襲爵祿,唐初被封為襄武郡王。李瓊薨逝后,李瓊的兒子李檢繼位。而李安小兒子李孝恭在李安諸子中最有名氣。
李蔚、李安、李悊在唐代初期被封為王。李蔚是蔡烈王,李安是西平懷王,李悊是濟南郡王。加上李瓊、李瑗、李檢,一門六王。
4.趙思忠:宋王韶經略熙河路,甘肅吐蕃政權唃斯啰后代木征敗后以洮州、河州二州之地降宋。宋賜木征漢姓“趙”,名思忠,官封榮州團練使,母郢成結封“遂寧郡太夫人”,妻包氏封“咸寧君”。他的弟弟們依次賜名“趙繼忠、趙濟忠、趙紹忠、趙醇忠、趙存忠”,俱有官職。
趙思忠有三子。長子隴拶,漢名趙懷德。次子邦辟勿丁,漢名趙懷義。三子蓋咓,漢名趙秉義。趙秉義后來留守洮、河二州,或是渭源趙氏之祖。木征死后,宋贈鎮洮軍節度使觀察留后,謚“忠武王”。
渭源趙氏祖先為吐蕃王的五人。唃斯啰、董氈、阿骨里、瞎征、隴拶。受宋封王位有五人。封太保、太傅,太尉三個銜的有董氈、隴拶等人。
4.趙安:生年不詳,卒于1444年,字仲磐,烏思藏(今西藏)輟族人。祖上于宋初歸漢,賜國姓為趙,祖輩居住臨洮。趙安于明成祖永樂初,向朝廷進貢馬匹,被封為臨洮百戶。1436年升任都督同知,充右副總兵,被稱西邊良將。因功 封于會川伯,封地在今渭源會川鎮(官堡鎮),食祿千石。
是一個世系綿長,功名顯赫,子孫興盛的家族。這個家族,千百年來人才輩出,疆場驅馳,戎馬征戰,為朝廷效力,演繹了一幕幕悲壯的家族歷史劇,名留史冊。其事跡在宋、金、元、明、清的國史中都有記載 ,約一千二三百年前。
5.王德:字子華,宋、金時通遠軍人。武藝高強,作戰勇敢,早年參加抗金隊伍。通遠軍現在的渭源,起因于原前的古渭砦,“古”者遠也,“砦”者寨也,“古渭砦”即設在渭河盡頭的戍邊兵寨。王德家住今隴西董家堡,在唐、宋間屬渭源。他青年時代正是金人南侵,宋朝處于危機的時刻。他為了報效國家,應熙河軍帥姚吉的招募,毅然離家從戎。入伍后因膽識過人,軍運亨通,從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到紹興十一年(1141 年)的十四年,是其軍功頂峰時期。這期間,除了幾次大敗金兵的戰功外,也還有維護地方治安、平息匪患,但從整體上看,他的御外軍功還是主要的。
北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 年),金人圍困宋京都開封,熙河軍帥姚吉組建“勤王軍”,由王德率領東下開封解圍。靖康二年(1127 年), “勤王軍”在解圍開封途中受阻。在防守懷(今河南沁陽)、澤(今山東晉城)的戰斗中,王德領16名騎兵打敗金兵,活捉守將姚太師,光復了隆德府,初建戰功。但兵到開封時,宋徽宗趙佶和欽宗趙桓同被金兵擄走,北宋滅亡。
公元1127年趙構稱帝,建都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王德由姚吉部改屬劉光世部,任劉光世前軍統領,屯兵宣州(今安徽宣城),解圍和州(今安徽和縣),平息中原李昱、張彥反朝廷勢力和兩湖一帶流寇李成及苗禹等后,因對戰事頻繁政見不一,被誣陷,編管彬州(今陜西彬縣一帶)。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劉光世移屯九江,再次起用王德,恢復前軍統制,令其平定信州(今江西上饒)的暴亂,加升榮州(今四川榮縣)刺史。他大敗金兵于和州。次年,他率軍渡過長江,襲擊江北金兵,收復真州、揚州,殺敵過萬。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王德任前職軍前統制榮州刺史,屯兵京口。適金人南侵,王德領軍平定秀州(今浙江嘉興)反朝廷武裝(實為農民起義),因功升同州(今陜西大荔)觀察使。
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滁州(在今安徽)復陷金兵。王德率兵襲擊,光復滁州,因功升任環慶路副總管。金軍大掠江北,占據滁州。王德率軍越江襲擊追殺敵人至安徽全椒,活捉金兵高級軍官數人。紹興六年(1136年),王德大敗偽齊軍隊于安徽定遠。七年(1137 年)改任熙河蘭廓路副總管,同年劉光世被罷除宣撫使職務。高宗下詔讓王德暫統劉光世軍,因其原副都統制酈瓊叛降金人劉豫,高宗讓王德率眾改屬張俊。
南宋紹興十年(1140 年),張俊命王德參加穎昌戰役(今河南許昌), 勝利后王德又復取宿州(今安徽宿縣), 克亳州(今安徽亳縣),以軍功拜興寧軍承宣使,封隴西郡候。紹興十年(1140年),王德率部收復宿州、亳州,予金兵以重創。
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 年), 金兵自合肥南侵到長江北岸。王德趁金兵立足未定,渡江北上攻克和州,追金兵到拓皋(今河南),與列陣十萬騎兵的金兀術激戰。金兵大敗,退守淮河以北,王德又攻克廬州(今合肥),拓皋戰役取得全勝。這是王德軍功的頂峰。次年,金兵自合肥南侵,王德與宋軍諸將迎敵。他揮軍直進,單騎闖陣,射殺敵將一人。部下受其鼓舞,大破金兵,克復合肥。王德以戰功拜清遠軍節度使、建康府駐扎御前諸軍都統制。不幸的是,宋高宗聽信奸臣秦檜“欲挾金人以自重,力主以和”的諂言,以多次戰斗的勝利換來了“紹興和議”?菇鹩⑿墼里w被害,各路將領閑置,王德也以清遠軍節度使、御前都統制的殊榮離開了前線,到浙東、福建等路任總管,后又任職荊南都統制至年卒。他與金兵初戰,就力斬敵酋,次戰生擒金德隆府太守。被封為“王夜叉”。
6.雍勛:渭源人,出生年不詳。元朝任臨洮教授,職內興學育才,勤農耕植,善藏書,學行甚佳,存書千卷。
雍德純:渭源人,出生年不詳。元朝任渭源教諭,后詔至京,修編《成宗實錄》,賞賜甚厚,回里后閉門事親,光交朋友,以孝結友聞鄉里。
二
、渭源兩名武探花
1.李忠義:是隴西郡渭源北鄉人,唐740年左右考中武探花。唐李隆基天寶年間(743年)封為云麾將軍,左龍武將軍上柱國,渭源縣開國男,君前夫人臨?h君屈氏。據調查考證,渭源新寨鎮的閻家溝和北寨芨芨溝村的梁頭上,有一山灣叫“探花墳”,墓葬地至今尚存。該地四山環抱,前面中間有一獨峰聳立,形似蓮花,真是可羨可奇?茨骨,不像是埋葬探花其人,可能是出過探花的先祖墓地。懷著此奇聞,訪問了好些高人學者和當地老人,但不知來龍去脈。有一說探花出在新寨寺坪村,有一說出在北寨麻地灣村,二地難以定論,總之,出探花是真。為此,查閱了好多縣上歷史文獻,都未找到記實。最近通過網頻搜索到上述碑文,明確指出是渭源人,其官銜和當地地名及傳說相符合,證明西安碑林墓主將軍是渭源北山人。
從碑文獲知,這位將軍是唐朝(上柱國)從一品要員,是唐天寶唐玄宗末年人,卒于(784年)。是渭源有史以來的一名大官,功勛顯赫,是渭河大地的驕傲,是渭源人的自豪,說明渭水源頭人杰地靈,人才輩出,為國為民的英雄健兒大有人在。至于將軍翔實寫照,有待進一步考證。
2.譚象鼎:出生在渭源大安鄉大澇子村的探家窯,生年不祥。明朝時期考上武進士、探花,官封定遠侯,事跡失傳。據考證明朝時定遠有四處,分布于四川、陜西、云南、安徽四地,無法查證去向。由家鄉尚存墓碑殘跡認出,《武進士探花定遠侯》字跡,碑首刻“定遠侯譚公之墓”。
(續下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