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資料:豐富自己,勝過取悅別人
繞黃環線自駕游瑣記
作者:陳具才 來源:本站原創
發布/更新時間:2021-05-14 10:22:44
繞黃環線自駕游瑣記
陳具才
2021.5.10
(說明: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2021年4月中旬,我和中學時期的同班同學劉俊、劉忠、王鈺、仲世有一起散步時,談及五一節日出游議題。我做了一個繞黃環線自駕游出行規劃方案,大家一致贊成,并商定錯峰出行。
整個行程是這樣的,讀者可以對照上面的線路圖閱讀。
5月5日一早,我們從渭源出發,途徑天水、陜西寶雞、銅川,十小時后到達延安。在延安游覽一天,6日晚到達壺口瀑布山西一側。7日上午觀賞瀑布,中午趕至靈石縣的王家大院參觀,當晚到達平遙古城并觀賞了古城夜景。8日上午參觀了古城的主要景點。下午三時到達呂梁市方山縣的北武當山,夜住呂梁市。9日上午趕路,中午抵達陜西省靖邊縣的波浪谷,下午游覽景區,晚上驅車至定邊縣住宿。10日中午到達內蒙的騰格里沙漠游玩,下午返至寧夏中衛的沙坡頭沙漠區(北區)游覽,夜住中衛市。11日上午就近游覽了沙坡頭黃河區(南區),中午抵達甘肅景泰縣的黃河石林游覽,晚上驅車至白銀市住宿。12日中午順利回到渭源家中。
全程共行車2700多公里,由我和王鈺輪換駕駛。經過了陜西、山西、寧夏、內蒙和甘肅等三省二自治區,基本是在黃河中上游環線旅行。
一、紅色延安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去延安這是大家好久以前就萌生在心里的一個心愿,《巍巍寶塔山》、《回延安》等深入骨髓的歌曲都吸引著我們渴望看到延安……
2021年5月5日下午五點多,我們五人到達延安,入住賓館并就近晚餐后,我們便開啟了游覽模式。
置身于寶塔山下、延河岸邊,崇敬與激動的心情油然而生。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曾經令無數熱血青年向往和夢回。陽光下的寶塔籠罩在一片淡霧之中,就是這普普通通的寶塔,作為延安時代的象征,像一把火炬照亮了中國 革命的航程,成為人民心中一座不朽的豐碑,其象征意義已遠遠超過了它自身的高度。面對巍巍的寶塔山,我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雖然在高樓大廈之中,寶塔已不再那么的偉岸,延河水也不再像過去那樣洶涌澎湃,但延安精神卻一直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艱苦奮斗,開拓進取,走向未來!
清涼山與寶塔山、鳳凰山隔延河相望。我們登上清涼山,只見夜晚的寶塔山被彩燈裝點包圍,燈火璀璨、五光十色。
次日一早,我們便在導游的帶領下正式開始對革命圣地的參觀訪問。
第一站是清涼山。清涼山位于延安城北的延河岸上,是以萬佛洞等石窟為主的佛教歷史文物古跡、以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期的新聞及出版單位舊址為主的革命文物和遺址和太和山道教教觀三處景觀而聞名。
接著登上寶塔山。據史料記載,延安寶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層,它是延安的標志性建筑,是革命圣地的象征。登上塔頂,全城風貌可盡收眼底。在塔旁邊有一口明代鑄造的鐵鐘, 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曾用它來報時和報警。
第三站是棗園革命舊址。棗園為國家5A級景區,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處,是一個園林式的革命紀念地,其內生長著種類繁多的花草樹木,景色秀麗,環境清幽,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莊園, 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后,為中央社會部駐地。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嶺遷駐此地。期間,領導全黨開展了整風運動和解放區軍民 的大生產運動,籌備了黨的“七大”。
這就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工作生活的地方。就是在這里,在這平凡簡陋的窯洞里,在關系抗日戰爭成敗的關鍵時刻,毛澤東伏案而作,日夜操勞,那紋路清晰,一身滄桑的木桌、木椅仿佛在無聲地傾訴著這段與千萬勞苦大眾同呼吸、共命運的光輝歷史……
第四站,參觀楊家嶺革命舊址。這里是當年中共中央駐地舊址,位于延安城西北2公里處,為國家5A級景區。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在此居住, 中共中央機關在此辦公。這期間,中共中央領導了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于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禮堂,后在中央大禮堂隆重召開了中共“七大”和延安文藝座談會。在大禮堂里,我們在場的參觀者還在導游的帶領下,齊聲合唱了紅歌《東方紅》。
最后還參觀了王家坪革命舊址和延安革命紀念館。
我們有點感慨,一吐為快。和其他地方一樣,延安的現代化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負面的東西,最典型的當數延河了。“滾滾延河水,巍巍寶塔山”曾經是延安的象征,但現在,延河看起來幾近枯竭。有個順口溜,很形象地揭示延河是怎樣一步一步被毀掉的:“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質變壞;八十年代,魚蝦絕代;九十年代,延河不再……”我們擔心,有朝一日,如果延河完全枯竭了,這里的子孫們將何以生存?
二、壯觀震撼的壺口瀑布
5月6日下午五時,我們五人從延安啟程,晚七時許到達山西一側的壺口瀑布,入住當地一家民宿——壺口小付。老板娘服務熱情,親手為我們烹制的紅燒黃河大鯉魚非常好吃,大家贊不絕口。順便帶過。
7日8時,我們走進了壺口瀑布景區。在陣陣轟鳴聲中,我們近距離感受“黃河之水天上來”之壯闊:滔滔黃河水,挾雷霆萬鈞之勢,直下懸崖,掀起騰空巨浪,排山倒海,震天撼地,似千軍吶喊,如萬馬奔騰。站在瀑布之旁,放眼望去,迤邐數百米,黃河水像白色的綢緞懸空墜落,宏偉壯觀。有幾處瀑流,或大或小,都是挾巨水以擊深潭,轟然響然。瀑群遙相呼應,形成回聲與渾響,如沉雷滾滾,隆隆然使人魄動心驚。這就是黃河,這就是壺口!
我現場拍下視頻發至微友圈。渭源一中石建軍老師看后當即賦詩:黃河奔涌至壺口,摧枯之力不能收。滔天巨浪落千丈,震耳雷鳴越萬丘。
壺口瀑布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臨陜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鎮,東瀕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壺口鎮,為兩省共有旅游景區。是中國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黃河奔流至此,兩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狹如壺口,故名壺口瀑布。瀑布上游黃河水面寬300米,在不到500米長距離內,被壓縮到20—30米的寬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從20多米高的陡崖上傾注而瀉,形成“千里黃河一壺收”的氣概。
上午十點多,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壺口。
三、建筑藝術博物館——王家大院
5月7日中午,我們到達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王家大院。
山西是旅游大省,向來有“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陜西”之說。山西尤以民居大院聞名,最出名的大院有王家大院、喬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這次我們選擇了去看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由靜升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歷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條街,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成為是一座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建筑藝術博物館。王家大院面積是喬家大院的4倍,規模宏大,氣勢恢宏,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被譽為“華夏第一宅”。民間有“王家歸來不看院”一說。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繼承了中國西周時形成的前堂后寢的庭院風格,既提供了對外交往的足夠空間,又滿足了內在私密氛圍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貴賤有等,上下長幼有序,內外男女有別,且起居功能一應俱全,充分體現了官宦門第的威嚴和宗法禮制的規整。王氏家族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間,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為三進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兩旁的繡樓外,又都有各自的廚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書院、花院、長工院、圍院。周邊堡墻緊圍,四門擇地而設。大小院落既珠聯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門多達65道,又獨立成章。
下午五時,我們離開了王家大院。
四、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
5月7日晚六時許,我們到達平遙古城,入住城內客棧——凝瑞小院。因早有預約,店家給我們五人特惠待遇,每人在二層樓上開了一個單人間,價格按兩人標準舒適間的一半(70元)核收,體驗了一把北方人的土炕客棧寢室。
當晚,我們晚餐后步行游覽古城街道,觀賞古城夜景。
次日上午,我們包了電瓶游覽車、雇了導游,選擇性地參觀22個景點中的主要景點。
平遙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為國家5A級旅游景點。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文廟是平遙古城內現存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唐代,現存為金代重建的遺存,它也是中國現存各級文廟中最古老的殿堂。“斗栱七鋪作,雙抄雙下昂,重栱偷心造”就很有宋金時期的風格。
平遙縣衙,除了可以看到錯落有致的衙署布局之外,最讓我們驚訝的是除了大堂之外,后面還有個二堂。其實,大堂、二堂,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辦公區和生活區。
如果你覺得城里木建筑房屋的規模不算龐大的話,那么一定要爬到這里的古城墻上去看看。這是一座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重修于明洪武三年的古城墻。如今看到的為磚石結構的城墻,高大而又雄偉,四個城門依然彰顯著古城的輝煌。而那些曾經被日寇轟炸過的城墻雖然傷痕累累但依然屹立不倒,見證著平遙城墻的銅墻鐵壁。
當然作為票號的初期創建地,到了平遙一定要逛一逛這里的票號,在這里可以讓你一覽中國民族銀行業前身的狀態。
中午時分,導游的時限已到,意猶未盡中我們告別了古城平遙。
(續下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