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來源:轉載
發布/更新時間:2023-02-28 08:37:47

于漪:教師要成為新時代的大先生。“大”就是人,人是頂天的,一橫就是兩個翅膀,擁抱祖國、擁抱民族、擁抱世界,大先生就是要有這種情懷。教師的生命是在學生身上延續的,教育就是一代一代的傳承。
01 把一代代人培養成有文化的人
1929年,于漪出生在鎮江一戶做小生意的普通人家。童年的于漪,在戰火中顛沛流離地生活。父親早逝后,母親帶著于漪兄妹5人艱難謀生。
18歲那年,于漪考入復旦大學。免學費、免生活費的教育系對于漪來說,是最經濟的選擇,更是內心早就播下的種子。
于漪:我讀鎮江中學的國文教師叫趙繼武。“煢煢孑立”,他教一個“煢”字。“煢”字上面一個草字頭,就像光榮的“榮”,下面一個“卂”,他在黑板上寫得大大的。窮,再窮脊梁骨要硬,是一豎!骨頭要硬,記住了。那個時候他穿著長衫,一面講,一面做手勢。當時我就感覺到老師是了不起的,因為一個人要脫離愚昧,應該要明理。做一個老師,實實在在地能夠把一代一代的人培養成為有文化的人,那么國家民族就有希望了。
02 以生命認識生命
大學畢業后,于漪如愿站上了三尺講臺,成為原上海第二師范學校的一名老師。她先是教歷史,1959年改教語文。初掌教鞭,于漪用“如履薄冰”來形容。
于漪:上課一直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知道學生會問什么問題。學生進學校每天上7節課、8節課,甚至9節課。課堂教學質量是會影響學生生命成長質量的。有時候1點鐘睡覺,5點鐘就馬上爬起來了。每一句話寫出來以后修改,用規范的書面語言改造自己不規范的口頭語。
“豐而不余一言,約而不失一辭”,成了于漪為自己定下的講課規矩。哪怕是從家里到學校步行一刻鐘才乘到車子的路程,于漪也在更新、完善著教案。即將開始的這堂課,怎么開場、如何鋪陳,每一個字詞都打磨過很多遍。
一位青年教師曾隨堂跟蹤于漪3000多節語文課。對同一篇課文反復教授中,他竟從未聽到過重復的講授。
于漪:論語里頭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課要上到學生心中,一定是你全身心投入,用生命歌唱,以生命來認識生命,以一棵樹來搖動、撼動另外一棵樹。你只有自己真正修為做人,你的言行才會給學生以感染。
03 教育要育人
“語文課就是基礎工具課”,“教書”就是具體任務,社會上的這些認知與風氣,在于漪這里行不通:“教育不能只談育分,不談育人”。在她的堅持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被寫入全國《語文課程標準》。
于漪:教育既是科學又是藝術,你一定要發現孩子的優點長處,呵護它。有一個女孩,講話七七八八沒有條理,下課跟同學玩的時候講話就非常流暢。她每天到學校要走半個小時,我就給她布置:你每天路上走碰到什么人,心里反應這是一個什么人;旁邊花開,這個跟白玉蘭有什么不一樣。訓練了半年,結果小孩子后來到初三年級的作文比賽,獲三等獎。教育就是把人的優美、人的潛能變成現實。果樹都不一樣,這是蘋果,那是梨,都很美。
1977年10月,上海電視臺邀請于漪去上一堂向全市直播的語文公開課。于漪選擇講授高爾基的《海燕》。
于漪:我總是想到,烏云總歸要過去的,烏云總歸是遮不住太陽的,因此我就想到了高爾基的《海燕》。
一時間,上海萬人空巷,大家守在電視機旁,爭睹她上課時的風采。在那個年代,人們能靜下來聽一節語文課,意味著教育領域的復蘇。
1978年,一個新的時代來臨。中學語文的教學資料匱乏,已是全國首批語文特級教師的于漪,根據多年教學經驗,完成了《中學語文教學探索》《中學語文備課手冊》等多部著作。
于漪:我們國家的發展不平衡,農村的、邊遠地方的學生,學習條件要比我們差得多。怎么把我們的一些認識、一些資料通過創造性的勞動,傳播到中部、西部以及農村。后來我就叫它《備課手冊》。
這些浸潤著于漪多年實踐心得的教學設計,很快在全國推廣開來。
04 “一個面包”的故事
炬火一般的師愛,陪伴更多學生前行,既為學生之師,也做教師之師。于漪的很多學生,畢業后也成為了人民教師。她所帶62屆學生里的生活委員肖龍寶,至今都記得老師買給他的一個面包。
于漪:當時糧食很困難,男孩子長身體的時候配置的那點糧食經常吃不飽。有一次他生病發高燒,說“于老師我真想吃一個面包”。我當時配置只有22斤糧票一個月,省下一頓,然后把糧票給一個同學,請這個同學買一個面包給他。但是我跟那個同學講,不要告訴小龍。
三十多年后,于漪因病住院,肖龍寶千里迢迢趕來探望老師。
于漪:他說,“我就是要來謝你幾十年前的一個面包,你讓我懂得了什么叫愛學生,因此我就把這個愛給到我所教的所有學生當中。”他帶的班級都是優秀的班,他教的學生,他都是以善良的心對待,以自己的生命去溫暖別人的生命。
幾十年前的一個面包,讓幾代學生受益。師道傳承,讓于漪感嘆不已。她勉勵青年教師:要成為新時代的大先生。
于漪:這個“大”字本身造字妙不可言。“大”就是人,人是頂天的,一橫就是生了兩個翅膀,擁抱祖國、擁抱民族、擁抱世界,大先生就是要有這種情懷。教師的生命是在學生身上延續的,教育就是一代一代的傳承。
05 做下一代人向上的階梯
600多萬字論文專著、2000多節公開課、培養三代特級教師,這是于漪用人生寫下的數字。在她的影響下,更多的年輕人走上了講臺。
年輕老師:于老師,當初我在電視上聽到您說,“煢煢孑立”的那個“煢”字,那一豎就是民族脊梁,我深受感動,就也來當老師了。
于漪:“我也來當老師了”,那好啊。我們民族總是要傳承下去的,年輕要有為。
于漪的老伴黃世曄是復旦大學教授,兒子、兒媳、孫女、孫女婿也都是教育工作者。在黃世曄98歲生日時,孫女黃音送了一本相冊給老兩口作為禮物,每一張相片上,都配有手寫的圖說。其中一篇是這樣寫的:
“氣溫再高,這個樓道還是涼爽的。最開始爺爺和我爬得一樣快,慢慢就被我趕超了,再后來我會先爬到一層的平臺上,再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折返到樓梯中央接爺爺……”
一個家庭里,上一輩人是下一輩人攀爬的梯子;對于一個民族,于漪這樣的先生,又何嘗不是下一代人向上的階梯?